漢字「虞」(注音:ㄩˊ),一個在現代漢語中看似不常用,卻深植於歷史、文化與哲學肌理之中的文字。它不僅僅是一個表音或表義的符號,更是一條貫穿古今的線索,引領我們窺探從上古神話、朝代更迭,到人際關係中的複雜心理與社會策略。本文將深入剖-析「虞」字的起源、多重義涵及其在不同語境下的應用,展現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基本資料與字形結構
「虞」字作為一個形聲字,其結構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線索。《說文》提到其「從虍吳聲」,指出了它的部首與聲音來源。其中,「虍」(hū)是虎頭的象形,暗示其本義可能與猛獸相關。
項目
內容
備註
注音符號
ㄩˊ
漢語拼音
yú
部首
虍 部
總筆畫
13 畫
結構
半包圍結構
五筆輸入
HAKD (86版) / HKGD (98版)
倉頡輸入
卜心口女大 (YPRMK)
四角號碼
2128.1
統一碼
U+865E
字源探究:神獸與娛人的雙重起源
關於「虞」的本義,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
神獸「騶虞」說
這是最傳統且被《說文解字》採納的觀點。「虞」的本義是傳說中的仁獸「騶虞」。此獸「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是一種充滿祥瑞的動物,其特點是不食生物,被視為君主有至信之德時才會出現的瑞應。這個解釋將「虞」的源頭指向了古代的自然崇拜與神話體系。《詩經》中亦有「于嗟乎騶虞」的記載。
歌舞娛樂說
另一種觀點則從金文字形出發,認為其描繪的是一個人頭戴面具(虍)跳舞的形象,會意為歌舞娛樂之義。面具遮蓋了真實面目,予人一種不確定、需要猜測的感覺,由此引申出後續的「預料」、「猜想」等抽象含義。這個解釋將「虞」的起源與古代的祭祀、娛樂活動聯繫起來,在《揚雄·長楊賦》中有「反五帝之虞」的用法。
無論哪種起源,都為「虞」字後續的意義演變奠定了基礎。此字金文始見,從具象的猛獸或活動,逐步轉向抽象的心理與思慮,體現了漢字發展的典型路徑。
核心義涵詳解
「虞」字的意義極為豐富,涵蓋動詞與名詞的多種用法,以下分點詳述:
作為動詞
憂慮、顧慮 (Worry, Concern)
這是「虞」在現代最為人熟知的意義之一,常用於書面語,表示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困難感到擔憂。
例詞:「性命堪虞」、「衣食無虞」、「後顧之虞」。
古籍引用:明代馬中錫《中山狼傳》中的「前虞跋胡後恐疐尾」,生動描寫了進退兩難、充滿憂慮的困境。《詩經.魯頌.閟宮》中「無貳無虞上帝臨女」則表達了無所疑慮的狀態。
預料、猜想 (Expect, Anticipate)
此義指對事物發展的推測與判斷,往往帶有不確定性。
例詞:「不虞之譽」(意料之外的讚美)、「以備不虞」(用來防備意料之外的需求或變故)。
古籍引用:《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指出人生中常有預料不到的榮譽與苛求完美的毀謗。《新唐書.卷一三八.李嗣業傳》記載:「虜不虞軍至,因大潰。」說明因敵人未能預料到軍隊的到來而大敗。
欺騙、欺詐 (Deceive, Cheat)
這是「虞」在人際互動層面的重要引申義,指通過計謀蒙騙對方。
例詞:「爾虞我詐」。這個成語最初源於《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原意是我們之間互不欺騙,後演變為形容彼此互相欺瞞、鉤心鬥角。
準備、防範 (Prepare, Guard against)
由「預料」引申而來,指因預見到某種可能性而提前做好準備。
古籍引用:《孫子兵法.謀攻》:「以虞待不虞者,勝。」意指用有準備的狀態去對待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取得勝利。
通「娛」,安樂、娛樂 (Amuse, Joy)
在某些古籍中,「虞」通「娛」,表示快樂、安適。《趙岐註》中解釋了此用法。
古籍引用:《孟子》:「霸者之民,驩虞如也。」形容在霸主治理下,人民生活歡快愉悅。
作為名詞
國名與朝代名 (State and Dynasty Name)
「虞」在中國上古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虞朝:指傳說中由舜帝建立的朝代,常與唐堯並稱「唐虞」,被後世儒家視為政治清明的理想盛世。舜又被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潛夫論》載「帝舜姓虞」。風俗通雲凡氏之興九事一氏於號唐虞夏殷是也。
虞國:歷史上存在多個以此為名的諸侯國。其一為舜祖先的封地,故址約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虞城;其二為舜子商均受封之地,故城約在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左傳註》對此亦有說明。周武王所封的虞仲亦在此列。
古代官名 (Official Title)
「虞」或「虞人」是古代掌管山林川澤、鳥獸苑囿的官吏。此官職負責管理自然資源,並在帝王田獵時擔任嚮導。
古籍引用:《周禮.天官.大宰》提到「虞衡,作山澤之材」。《易經.屯卦》:「即鹿無虞」,意指追逐野鹿卻沒有熟悉山林的虞官引導,比喻行事魯莽而無助。
古代祭祀名 (Ritual Name)
「虞」是一種古代的祭祀儀式。根據《禮記.檀弓下》的記載,指的是人下葬後返回,為安撫死者神靈而舉行的祭典,有安神之意。
姓氏 (Surname)
「虞」也是一個姓氏,源於上古虞國。歷史上著名的虞姓名人有如宋代的虞允文。
在法律文本中的特定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虞」字在現代法律條文中依然保有其「憂慮、可能性」的核心詞義,並形成固定用法「之虞」。例如:
《民法》 中的「有受侵害之虞」,指人格權存在被侵害的疑慮或可能性時,當事人可請求法律介入防止。
《刑事訴訟法》 中的「有逃亡之虞」,指法官有理由顧慮被告可能逃亡時,這便構成羈押的法定理由之一。
這顯示了「虞」字所蘊含的「對未來不確定風險的擔憂」這一精確語義,在要求嚴謹的法律語言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常見問題 (FAQ)
問: 「虞」字最常見的意思是什麼?
答: 在現代漢語中,「虞」最常見的意思是「憂慮」和「預料」。這兩個意思常出現在成語和書面語中,例如「性命堪虞」意為性命令人擔憂;「不虞之變」則指意料之外的變故。另一個常見意思是「欺騙」,主要體現在成語「爾虞我詐」中。
問: 成語「爾虞我詐」中的「虞」是什麼意思?
答: 在「爾虞我詐」這個成語中,「虞」字的意思是「欺騙」。整個成語形容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互相欺瞞和算計的行為,彼此之間缺乏信任。
問: 「虞」字和古代的舜帝有什麼關係?
答: 關係非常密切。舜帝所建立的朝代被稱為「虞」,歷史上常將堯舜時期合稱為「唐虞盛世」。因此,舜帝本人也被尊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此外,歷史上有多個名為「虞」的古國也與舜及其後代有關。
問: 「虞」字的本義到底是什麼?
答: 關於「虞」的本義主要有兩種學術觀點。第一種認為它最初是指一種名為「騶虞」的傳說中的仁獸。第二種觀點則從古文字字形分析,認為它描繪的是人戴著面具跳舞的場景,本義是「娛樂」。這兩種說法都為其後續「猜測、憂慮」等抽象意義的衍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釋路徑。
總結
「虞」字的一生,是一部濃縮的文化史。它從神話傳說中的仁獸「騶虞」走來,承載過「虞舜」盛世的輝煌記憶,也作為官職名稱,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資源的管理智慧。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意義逐漸從具象走向抽象,深刻地切入了人類的心理活動與社會關係之中。「憂虞」、「不虞」、「爾虞我詐」,這些詞彙至今仍在我們的語言中鮮活地存在著。理解「虞」字,不僅是學習一個漢字,更是對古代信仰、歷史政治、社會哲學乃至現代法律思維的一次全面回溯與探索。## 資料來源
< 虞: ㄩˊ >辭典檢視
虞-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