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句谚语:“家有两寿只过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已经年满60岁,但父母依然在世,那么子女就不能过寿,即使你已经80岁了也不行,因为这可能会减少父母的寿命。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日被称为“娘的苦日”,母亲怀胎十个月,经历了许多辛苦才生下子女。如果子女在生日时过寿,就好像给母亲的伤口上撒盐一样,对母亲的不重视。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尊亲重孝的重视以及对亲情的珍惜。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给他们过寿,以此来为家族后代积福积德。有人认为,把父母送去养老院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赏罚,但其实并非如此。
笔者所在的村庄就有一位80岁的老人,他的母亲已经103岁了,他的子女都劝他过寿,但他始终不愿意,因为他认为只要母亲身体健康,他就很高兴了。当然,除了父母在世不能过寿之外,还有一些地区认为没有“孙子”的老人也不能过寿,因为这表明家族后代难以延续。还有一些地方认为,如果夫妻中的一方去世了,另一方也不能过寿。接下来,有一些特殊的年龄段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年龄段都可以过大寿,除了60岁以下的人不能过寿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年龄段需要注意。首先是六十六岁,民间有一句俗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
在许多地区,人们认为六十六岁是人生的一个坎,这一年很容易生病,事事不顺,一个不如意可能会导致意外。因此,六十六岁生日当天是不宜办寿宴的。然而,六十六岁也是一个重要的年龄,因为“六六大顺”,所以许多人会选择在同年的大年初六过寿,以避开生日当天,这样可以安全度过。其次是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古人认为人生的第六个和第七个周期分别是73岁和84岁。由于古代人们的寿命较短,能够活到70岁以上的人并不多,因此70岁被称为“古来稀”。
而73岁和84岁被认为是人生的“坎年”,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不少人会因此而不幸离世。这两个年龄段的特殊性也与孔子和孟子有关。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前479年去世,虚岁为73岁;而孟子公元前372年出生,前289年去世,虚岁为84岁。由于连孔子和孟子这样的圣人都难以活过73岁和84岁,普通人更不可能度过这个年龄,因此大家都不会过73岁和84岁生日,生怕引起阎王爷的注意。每当自己73岁时,大家都会声称自己已经74岁,这样才能平安度过这一年。最后,90岁以上的人很少操办寿宴。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90岁以上的人都属于高龄老人,是非常难得的。90岁以上的人身体虚弱,即使没有病痛也不能乐观对待,他们经不起太多的折腾,不宜参加热闹的场合,因此不适合办寿宴。如果大肆操办寿宴,反而会对九旬老人的身体健康不利。即使老人不过度操劳,也可能因为见到不常见的亲友而情绪激动,从而引发疾病。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九十”和“就死”的发音相似,因此不吉利。如果在这个年纪过寿,可能会引起阎王爷的注意。
虽然各地的过大寿的禁忌和习俗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为了老人的健康长寿着想的。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多陪伴在老人身边,尽量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温暖。至于过寿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心存感激地对待每一天的相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我们珍惜和享受当下,才能真正活出精彩的人生。总结一下,过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孝道和敬老的方式。在过大寿的习俗中,年龄限制、父母在世不能过寿以及特殊年龄段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习俗旨在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尊亲重孝和对生命的敬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量陪伴在老人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温暖。过寿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