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父孰怙”,浅说曹植为什么要写《洛神赋》的缘故

从“无父孰怙”,浅说曹植为什么要写《洛神赋》的缘故

但是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曹植的一厢情愿被王家子弟的残酷斗争击得粉碎,在初生之牛犊之冲动中崭露头角之后,已经兆见今后的苦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曹植善文,也擅长于文。但这毕竟不是务实之道。在这些聪明之处,也暴露出个人的缺陷。为文不一定为家国!

后来的人说魏晋风度,恐怕是曹植开了这个先河,这个风度的实质则是无能!表面上叫做不屑,实际上叫妥协。曹植在这个时候因为其父尚在,不看僧面看佛面,不想对富二代说点什么。一旦曹操死去,这釜底抽薪的境况就够曹植受了。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

二,名士风度的鼻祖,代价惨烈

”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有关铜雀台,很多人因为孔明智激周公瑾而明白其是非曲折。其实人家曹植是"揽二桥于东西兮",硬让孔明说成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一字之差,惹出一桩无头官司。让曹植背了黑锅。虽然如此,但在铜爵台上,曹植是出尽了风头,临场即兴赋一曲《铜爵台赋》,让人叹羡不已,因此而封平原侯。也许读过《三国演義》的人都知道平原县令是刘备的故职。曹操封其子之心,路人皆知。但曹植让曹操失望不已。这那有一点刘备的影子?而刘备则是曹操眼睛中的当世英雄。

三,梦中不醒的王子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这是重任,但不知道曹植为什么喝醉了酒,偃卧不起,不能任职,被人告发,由此开始走下坡路。曹操更弦易张。而曹植一无所知,继续恃宠张狂,引一批狂妄之人相往来,落下不少为人讴病的把子。

四,亲朋云散尽,王子亦轻尘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丁仪,丁廪自不必说,因为不能当上丞相女婿而怀恨曹丕,转而投靠曹植而力图扳倒曹丕。这无疑捲入了丞相家务事,曹操在世时已经对二丁不怀好感。曹丕上位时,必须清算,以故杀尽丁家不足以雪恨。曹丕倒转把亲弟弟曹植给捎带进去,才有了后来的"煮豆"故事的由来。至于杨修,曹操杀的。也是恃才狂热,不知忌讳。曹操杀杨修,捎带警告了两大士族势力集团,魏晋初期的名士,已经噤若寒蝉,开始逃避现实生活,浪迹心灵之际,向玄读隐藏。

曹植在杨修之死后,哀伤不已。他应我检点一下自身的过失,约束一下自己的部下。但曹植没有。反而更加狂悖,目无成令,陷自己于罪。

五,曹植在劳累迁徙的路上,不得安宁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诚以天罔不可重离,圣恩难可再恃。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太和元年,徒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复上疏求存问亲戚,因致其意曰:“医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汉文帝不杀淮南王,只是不动手杀了淮南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杀了谁。

曹文帝不杀陈思王,并不是说不想杀这个潜在的威胁。他有的是办法,那就是"流放"。说得好听点就是升植为王。但条件几乎一年一换,被窝尚未暖热,又被从西往东调,从北向南调。秦始皇是累死在巡游路上,刘长是累死在流放路上,似曹植也是殊途同归,不累死也得短命。方遂了曹丕的用心。

但是,曹植竟然上书皇兄,希望能领兵作战,为国家建功立业。这可能吗?皇帝曹丕已经早就顾忌曹植了,曹植竟然上书如此这般,实在是太一厢情愿了。自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答复。

由此可知,曹植写写文章还行,要同曹丕争权夺位,实在太嫩了。

六,曹植郁闷如屈原。

屈原作《离骚》,而曹植于黄初三年作了《感鄄赋》,因为他刚被封为鄄城王。鄄城是他的落脚之地了。

曹植的失败,很难说是才智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与行为放荡和写文章相关,美酒让他放荡于形骸之外,文章让他颓丧行为荒诞,而这两样情绪,与政治是背道而驰的,也注定不会对争权夺位有什么帮助。

酒和文的起点和终点,均是颓丧者的归宿。"心烦点酒以忘忧,情哀为文以言志"。曹植因此寄情于空灵幻想之中,在郁闷而孤零冷落,失意家国的情况下,喃喃自语于洛水河畔,触景生情,写了《感鄄赋》。

黄初元年,兄弟煮豆。君臣之际己定,兄弟之情凛然。曹丕遣散诸弟,自据京师洛阳。劳燕芳飞,谊情分隔。自此兄弟,天各一方。

黄初三年,曹植回京,路过洛川,神情邈邈,胸臆郁郁,梦中花开,梦中花落,幽思渺茫,人神璩会。

洛阳天下之中,四方辐射。班固张衡曾作《两都赋》、《二京赋》,极尽几朝繁华。荟萃神人万方。神话传说,纷纷扰扰,山川陂池,遍诸郊野。宇殿层楼,亭阁轩榭。庙观神台,飞檐丹樨。鳞次栉比,人间福地。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黄初三年,我回京师省亲朝觐,车过洛水河畔,神思渺渺。古人曾说,洛水有河神,芳名宓妃。我突然为此感动,联想到宋玉先生曾感动于楚王和神女的悲欢离合之爱恨故事,于是,我也写了这篇赋。内容如次: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绿茵铺地,一片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阳,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

曹操死后,曹植自感"无父孰怙"。流露出"彼苍伊何"的无处倾诉的苦闷。更兼曹植历来与曹丕不和,方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生存环境,能自保后生,老终封国就不错了。鄄城是曹植的封国。对于曹植而言,是人生最终的地方,是余生的归身之地。从《感甄赋》里,感觉曹植的悲愤压抑,孤独,无助之情如喷泉涌出,优美的文辞掩盖之下的,全是悲痛的呐喊,是对命运的控诉和亲情决绝的幻灭。

曹植的这篇赋,表面上是写了对洛神宓妃的倾慕,而神人若真若幻,如海市蜃楼一样可望不可及。一篇文章反复呤诵,一步三叹,内心无言不尽,而倾听者的神人一言不发。由此反证出日常生活中的诗人,无亲朋在侧,无人可倾诉。他的心己经死了,借想象中的洛神做倾诉对象,实在悲凉凄惨,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命运。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从此曹丕清算诸弟昔日仇怨,曹植“亲朋无一字,贬谪有孤舟",猜忌打击,屡遭贬谪,多次改变封地,常年在封地中往来,生活提心吊胆。

偶尔的景象让他神思飞扬,《洛神赋》则是一时忘忧,神人爱而不得的华章。他写此赋就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自已唱响命运的悲歌。

七,《曹娥碑》与《洛神赋》的渊源和因果,出许就是"无父孰怙"四个字

曹操再不好,也总是父亲,父亲一死,曹植的命运就跟曹娥一样哀怨了。 曹植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而作《感甄赋》。后来,曹睿改之为《洛神赋》,东晋顾恺之以赋之意境而作《洛神赋图》,由是图文并茂,千古流传,成了文学史上的图文双绝。

之后,曹植告哀数次,为人束之高阁,郁郁而死,终年41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文章

滴滴顺风车平台抽多少提成
365网站打不开了

滴滴顺风车平台抽多少提成

📅 06-27 👁️ 9104
腾讯微云如何取消分享 腾讯微云取消分享教程
365平台是什么

腾讯微云如何取消分享 腾讯微云取消分享教程

📅 06-27 👁️ 8032
新手如何下载win8系统?详细步骤轻松搞定
365bet官网娱乐网址

新手如何下载win8系统?详细步骤轻松搞定

📅 06-27 👁️ 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