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泥巴打了半辈子交道,以前是有什么穿什么,现在才知道自己也能穿得那么时尚。”日前,居民陈文平冒着高温早早来到长沙市芙蓉区东岸街道东岸梅园小区的“草根讲堂”占位子。看到各色服饰被老师搭配得洋气时尚,一群参加了文化礼仪培训的“菜嫂”和“农大妈”抢着上台当模特。
“草根讲堂”是长沙市芙蓉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创新之一,在公共文化创建工作中,芙蓉区一直坚持以健全制度为基石,以文化创新管理为抓手,以人文关怀的服务项目为载体,增强公民文化自觉,加速推进示范区创建。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促进公共文化多元发展
为促进公共文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芙蓉区及时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释放内在潜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运作、管理有序的多元发展之路。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成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先后投入2000万元建成5个街综合文化站、13个街道文化信息共享中心、61个社区绿色网吧;投入过亿元建设浏阳河婚恋主题文化公园,使其成为继五一广场、芙蓉广场、锦泰广场之后,又一个居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健身娱乐的温馨港湾。该区牢固树立“文化兴区”理念,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市场化轨道,在《芙蓉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中增加文化产业投资奖、引进文化产业奖、文化企业入驻奖,激励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每年研究推出一批新项目、新基地、新业态,整体统筹,分步推进,努力形成公共文化发展最大合力。
坚持传承历史、整合资源, 塑造公共文化精品工程
芙蓉区坚持以传承湖湘文化精髓为要义,立足长沙市核心城区地位,充分整合文化资源,突出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点,大力开展“五个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创建活动在广度与深度中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积极弘扬汉文化,芙蓉区早前提出将马王堆西汉古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建设马王堆遗址公园的战略构想。目前正着手创作一批诸如“马王堆汉墓”“化龙池传说”“定王孝文化”等具有历史韵味的文艺作品,运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倾情展示稻文化,斥资1.28亿元建成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集水稻研究、培训、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隆平杂交水稻国际大厦,并拟在杂交水稻大厦一楼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广泛征集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农耕用品等珍贵文物。
大力发展水文化,芙蓉区浏阳河休闲风光带(8.2公里沿河风光带和4公里沿路产业带)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已开工建设。按照生态为先、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人性为本的理念,加强规划设计,努力打造与湘江风光带遥相呼应、错位发展的高级文化旅游休闲区。
精心培育街文化,先后斥资2000余万元用于提质改造服饰、书香、酒吧、古玩收藏等特色文化街。“湘女服饰街”“酒吧一条街”文艺汇演频繁,“书香文化街”“古玩一条街”已成为广大市民读书鉴书、谈古论今的交流平台。2010年4月正式启动、历时3年完成的《长沙市芙蓉区街巷志》,翔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区发展变化,集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是湖南省第一部街巷志。
着力打造楼文化,依托芙蓉CBD,大力发展文化楼宇经济,规划引导了维一星城、湖南大剧院、亚大时代等特色文化楼宇10余栋,促进各类文化商务楼宇竞相崛起,凸显文化产业集聚效应,读书沙龙、看电影吧等活动基地,已成为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庄园”。
坚持完善阵地、贴近基层,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芙蓉区目前已建成区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街文化站13个,社区文化中心77个,新建社区(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等基层文体设施120个,基本都配备了图书阅览室、综合排练室、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和室外文化活动阵地,全年免费开放,培养市民文化素养。
以“芙蓉艺术节”活动为中心,辐射带动邻里节、纳凉晚会、电影进社区等文化活动开展,组织“牵手芙蓉”等广场活动200多场,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等“五进五送”活动35场,参与群众高达5万人次,图书流量近10万册,参加群众近20万人次,打造了知音艺术团、潇湘红艺术团、风采艺术团、红飘带艺术团等享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团队”。文化品牌亮点纷呈,呈现出定王台街道的“小小鸟巢”、朝阳街道的农民工“华旭组合”、东屯小学的“小候鸟抖空竹”等优秀作品。
“打造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区”是长沙市芙蓉区的战略目标,完善阵地建设,锤炼人才队伍,培育文化精品,是芙蓉区的创建措施。当前,芙蓉区已初步建设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市民们真切感受到“魅力芙蓉”不可抗拒的文化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