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发挥示范引领 注重普惠共享 芙蓉区倾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3-06-25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芙蓉区紧紧围绕“打造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两翼齐飞,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阵地建设,锤炼人才队伍,培育文化精品,初步建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的文化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持健全制度,创新管理,构建公共文化长效机制

  芙蓉区坚持以健全制度为基石,以创新管理为抓手,以文化项目为载体,增强文化自觉,加速推进示范区创建。一是加强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宣传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政府办、宣传部、监察局等18个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遵循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将创建实绩纳入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年度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完善制度,为创建工作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相继出台《“十二五”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为创建工作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培育人才,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逐步完善用人机制,推行文化站长雇员制,于2007年从社会上选聘15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街道(局)文化站站长,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0人,分别在声乐、舞蹈、主持等方面拥有“一技之长”,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之路。着力健全文化人才培养督导及培训机制,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表演艺术性、参与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稳步提高,打造业余团队156支,枫叶艺术团等17支团队被评为“长沙市百佳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了一支来源于群众、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队伍。

  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促进公共文化多元发展

  为促进公共文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芙蓉区及时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释放内在潜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运作、管理有序的多元发展之路。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繁荣公共文化事业。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成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先后投入2000万元建成5个街综合文化站、13个街道文化信息共享中心、61个社区绿色网吧;投入过亿元建设浏阳河婚恋主题文化公园,使其成为继五一广场、芙蓉广场、锦泰广场之后,又一个居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健身娱乐的温馨港湾。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壮大公共文化产业。牢固树立“文化兴区”理念,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市场化轨道,在《芙蓉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中增加文化产业投资奖、引进文化产业奖、文化企业入驻奖,激励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每年研究推出一批新项目、新基地、新业态,整体统筹,分步推进,努力形成公共文化发展最大合力。

  三、坚持传承历史,整合资源,塑造公共文化精品工程

  芙蓉区坚持以传承湖湘文化精髓为要义,立足长沙市核心城区地位,充分整合文化资源,突出群众服务重点,大力开展“五个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创建活动在广度与深度中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一是积极弘扬汉文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提出将马王堆西汉古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建设马王堆遗址公园的战略构想,完成了《汉墓遗址保护概念规划》、《公园第一、第二、第三期旅游开发研究报告》。马王堆、定王台(包括浏城桥楚墓)、简牍遗址等著名遗址的开发利用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目前正着手创作一批诸如“马王堆汉墓”、“化龙池传说”、“定王孝文化”等具有历史韵味的文艺作品,运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二是倾情展示稻文化。斥资1.28亿元建成了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集水稻研究、培训、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隆平杂交水稻国际大厦,并拟在杂交水稻大厦一楼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广泛征集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农耕用品等珍贵文物。三是大力发展水文化。芙蓉浏阳河休闲风光带(8.2公里沿河风光带和4公里沿路产业带)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已开工建设。按照生态为先、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人性为本的理念,加强规划设计,努力打造与湘江风光带遥相呼应、错位发展的高级文化旅游休闲区。四是精心培育街文化。先后斥资2000余万元用于提质改造服饰、书香、酒吧、古玩收藏等特色文化街。“湘女服饰街”、“酒吧一条街”文艺汇演频繁,“书香文化街”、“古玩一条街”已成为广大市民读书鉴书、谈古论今的交流平台。2010年4月正式启动、历时3年完成的《长沙市芙蓉区街巷志》,翔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区发展变化,集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是湖南省第一部街巷志,开创了我省方志开发工作之先河。五是着力打造楼文化。依托芙蓉CBD,大力发展文化楼宇经济,规划引导了维一星城、湖南大剧院、亚大时代等特色文化楼宇10余栋,促进各类文化商务楼宇竞相崛起,凸现文化产业聚集效应,读书沙龙、看电影吧等活动基地,已成为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庄园”。

  四、坚持完善阵地,贴近基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民的公共文化发展理念,着力创新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水平。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区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街文化站13个,社区(区)文化中心77个,新建社区(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等基层文体设施120个,基本都配备了图书阅览室、综合排练室、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和室外文化活动阵地,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设立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配备流动服务车。同时,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的督查力度,对停用、挪用或占用阵地现象予以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果。二是融合社区特色,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以“芙蓉艺术节”活动为中心,辐射带动邻里节、纳凉晚会、电影进社区等文化活动开展,组织“牵手芙蓉”等广场活动200多场,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等“五进五送”活动35场,参与群众高达5万人次,图书流量近10万次,参加群众近20万人次,打造了知音艺术团、潇湘红艺术团、风采艺术团、红飘带艺术团等享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团队”。文化品牌亮点纷呈,呈现出定王台街道的“小小鸟巢”、朝阳街道的“华旭组合”、东屯小学的“小候鸟抖空竹”等优秀作品,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多次专题报道“候鸟俱乐部”的相关活动。三是鼓励文化创作,经典文化作品竞相涌现。坚持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补贴街道社区、民间团体开展文化创作及文艺活动。经过多年发展,全区民间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创作舞蹈《麻石街的堂客们》荣获入围2013年中国艺术节决赛,并与歌曲《城市候鸟》一起参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晋京展演;器乐《春满潇湘》荣获第七届“三湘群星奖”优秀奖,声乐《彩翼九天》等5个作品荣获第四届湖南艺术节长沙选拔赛银奖和优秀奖;2011年以来结合全区群众工作相继创作了歌曲《民意直通车之歌》和系列广场舞,通过合唱和广场舞的形式推动工作,凝聚人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芙蓉艺术节”,内容包括声乐、舞蹈、书法等八大艺术门类,累计参与人数15000多人,挖掘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全区45%以上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机关工间操趋于常态化,被评为湖南省2004-2012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